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0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401篇
安全科学   392篇
废物处理   109篇
环保管理   738篇
综合类   1821篇
基础理论   285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16篇
评价与监测   286篇
社会与环境   430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1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Studies on paleosols under an archaeological landmark of a rare type (a complex of kurgans with “whiskers”) dating from the Early Iron Age (the fourth century AD)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steppe zone of the Transural Plateau.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ird-order soil polygons under stony ridges (“whiskers”) between the kurgan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paleosol under the kurgans erected at the turn of the Late Sarmatian and Hun times (1600 years ago)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er humus content and deeper location of the carbonate horizon, compared to the recent soil. This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humidity took place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  相似文献   
12.
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一个森林资源稀缺的区域,在面临森林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浙江木材产业发展却位居全国前列.论文首先从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和产业集聚三方面总续了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浙江木材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诸如木材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木材产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分割等.问题分析表明,木材资源的短缺已成为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的瓶颈,经营成本的上涨影响了浙江木材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外市场分割限制了浙江木材产业的竞争范围,这直接影响到浙江木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表明,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的通力合作.最后,论文分别从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浙江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4.
1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ARKSThe concept of science park originated in the US. Manyterms are used to describe science parks, such as researchpark, technology park, science centre, research centre,innovation centre, and with various combination of these(MacDonald, 1987). The first science park in the worldis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established in 1951. In 1955,only seven companies were located in the park. By 1980there were ninety companies including Hewlett PackardCompany, whic…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青岛地区主导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状态及不同工业行业之产出对各类资源投入的反应程度,以灰关联树反映工业经济与资源复合系统之整体及不同层次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定量揭示工业经济效益主导变量与各类资源变量的动态联系,从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探讨了青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及区域经济与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外商投资的区位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1983—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外商投资区位的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综合评价了我国中部5省、华东和西部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表直接径流和基流均是流域非点源氮/磷养分输出的重要水文途径.科学认识和定量模拟基流氮/磷养分输出对于准确解析水源地水体非点源污染来源至关重要.基于Load Estimator模型和数字滤波算法,建立了定量水源地基流氮素输出的方法体系.以浙江省珊溪水源地的玉泉溪流域为例,利用玉泉溪2010-01—2013-12期间逐月总氮(TN)水质监测数据和逐日流量数据,展示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水源地基流氮素输出定量方法结果合理,模拟精度高,决定系数和纳什系数分别为0.83和0.80;玉泉溪流域2010—2013年TN负荷量为141.21~274.68 t·a~(-1),平均208.63 t·a~(-1),年基流TN负荷量为84.39~168.68 t·a~(-1),平均127.69 t·a~(-1);基流对玉泉溪年均TN负荷量贡献率高达60%以上,流域基流养分输出对地表水体的污染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南京与北京地区2014年5月1日—2019年10月31日的PM2.5监测数据、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资料以及同期MICAPS地面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对两地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溶胶光学厚度、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南京与北京均呈现PM2.5浓度冬季显著高于夏季,AOD冬季小于夏季的特征;对比而言,北京PM2.5月均浓度高于南京地区;南京与北京的PM2.5浓度与AOD均为正相关关系,PM2.5浓度与AOD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主要表现为夏季相关性大于冬季相关性;两地AOD与PM2.5浓度均为正相关关系,在同一AOD水平下,相对湿度越大,PM2.5浓度越大,气溶胶吸湿增长易造成污染物积累;南京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r为0.57,而北京的r为0.83,两地的PM2.5浓度与能见度的冬季相关性较夏季好,在高相对湿度下,同一PM2.5浓度水平时,南京能见度较北京好.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哈尔滨市第一水源地作为研究区,采集地下水样品以及波动带不同深度(0~5m非饱和带和6~50m饱和带)含水介质样品,分别用于水化学分析和16S rRNA细菌高通量测序,依托冗余分析定量表述地下水质参数与细菌群落相关性.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物为Fe、Mn、NH4+和有机质,Fe、Mn超标与研究区特定地质背景有关,NH4+和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性显著,非饱和带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饱和带,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Actinobacteria、Firmicutes和Acidobacteria为研究区优势门,在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累积相对丰度分别为82.89%和98.6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门水平上非饱和带中与水质演化强相关的细菌类群是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贡献率分别为15%、14.8%、8.9%和5.2%;饱和带中对地下水质演化起主要作用的类群为Bacteroidetes、Acid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贡献率分别为38.4%、19.0%、10.8%和9.1%.属水平上非饱和带中的Pseudomonas和饱和带中的Flavobacterium对Fe、Mn、NH4+生物转化起主导作用.本研究为揭示地下水波动带中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地下水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媛媛  高愈霄  汪巍  鲁宁  许荣  刘冰  李健军 《环境科学》2020,41(10):4402-4412
为评估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重污染过程期间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基于情景模拟的方法,采用NAQPMS模式和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2019年10~12月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过程和气象条件概况,评估了模式24、72和144 h的PM2.5预报效果,并对应急减排措施的效果和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2019年10~12月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64 μg ·m-3,同比降低了10 μg ·m-3;区域性重污染过程4次,受影响城市重污染过程期间PM2.5平均浓度156 μg ·m-3."2+26"城市PM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变化值范围为-15.6%~16.8%,EMI显示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12个城市气象条件与同期相比变差,变差程度范围为3.2%~16.8%.减排情景模拟分析显示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减少了区域性重污染过程的发生,污染物峰值浓度降幅明显,未出现区域性严重污染过程.典型重污染期间,北京、石家庄、保定和唐山等城市PM2.5日均浓度削减2%~9%.区域应急减排措施促使"2+26"城市PM2.5季度均值分别降低1~3 μg ·m-3左右,区域性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